★太阴在戌 / 紫破丑未 · 2022年 1月 4日

读书

转眼间,手机上的时间变成了2022年,小编祝大家公元2022诸事顺遂。见有读者在后台让小编推荐学习紫微斗数的书籍,突然想起来2021年也有几位读者跟小编吐槽:看了很多关于紫微斗数的书籍,可还是不太会看。真当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各有各的苦恼哈。

既然看书没看明白,那来看看这张案例的财气能看明白不?

时间出自林菽庄先生讣告

田宅三八落入,财忌冲奴逢禄自化禄,富,大富。他跟抄和珅家产的嘉庆皇帝同局。

此乃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之造,其活着的时候是闽台首富,至少是中国台湾省首富。

这个林维源就是林尔嘉的养父。林维源去世之后,庞大家业由林尔嘉继承。林维源本人的盘子小编也有,他是让人虎躯一震的:“破军文曲同宫,一生贫士”,结果,人家是中国三大巨富之一。早就说了,网上拆解的斗数格局听听就得了…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

相信我们紫微学堂的读者分析这张案例不是问题哈。因为“小李家的鸡蛋在哪里,又怎么去偷,这个套路我们摸得门儿清。此造同时中了小编爱写的两点富像,断个富局很难吗?

话说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还是看不明白呢?来,小编聊聊一些紫微斗数学习上的事儿。

1.我也曾读过很多书

若论及读书,那是真问对人了,小编在学习斗数前期读的书可多了,曾有一年:职业就是读书。如果打印成纸张,没有一人高也得有半人高。简直就是如痴如醉,云里雾里,废寝忘食。高考都没这么认真过。可是当初读了那么多书,能给自己留下印象的书不多,仅寥寥几本,其余的都还给作者了。

喜好读书的读者难道没发现紫微斗数类的书籍内容同质化很严重?这都2022年了,一点新鲜感都不给人家……尤其是主打三合的书籍内容同质化更加严重。看似不同的书籍读来读去给人的感觉好像写得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写写格局,星情之类的,把“我爱你”改成“我喜欢你”,那就是一本新书啊。

一旦把书中写的三合知识落地去断事情,倍感乏力。有时候读起来就像是网上流传比较广的“星座运势解析”一样,只是看着一时爽。

四化类的书籍风格又跟三合很不同了,四化书本的内容差异化又太大了,河洛的套路跟华山的很不一样,华山的跟飞星的又不一样…什么“一六共宗,冲六则一亡,退马忌,折马忌,进马忌,逆水忌,禄随忌走,禄转忌,忌转忌,泄出忌,四凤三旗两仪标“等等一大堆风格迥异的概念一齐涌上来,小编随手写的这些概念不是同一个流派的啊,四化不同的书籍给人的新鲜感又太强烈了。

读完之后,懵了…到底哪本书说得靠谱?得亏小编没有写书的欲望,如果读小编写的四化那又是另外一种配方。虽然都名为四化,实则不同流派对四化的处理运用思维是很不一样的。

如果同时读几家四化书籍的话,我们运用的时候都容易走错片场。这也就是很多四化老师在招学生的时候如果知道某学生受某一流派思想熏陶太多而拒绝招收的原因之一。因为理论用着用着就“用串”了。

所以,书不用读太多,三合的书籍找几本经典的读读即可,不必见书就买,谈来谈去都是那些。四化的书籍吧,这个看自己的思维模式更与哪个流派的思维更契合了。这个问题确实是需要讲究思维的,既然能形成一个流派,自然是有可取可学之处,深挖一个流派的理论就好了。

有些人可能学A流派的四化没学好,学B流派的四化却很容易上手,这可能不是流派与学习者的问题,而是思维不太适应哈。

如果让小编推荐书籍的话,也只能根据小编个人情况来聊聊。

以前读了那么多书,方外人的河洛派紫微斗数(四化方向)对小编目前的理论体系构建有几分启发作用。但是,我个人的用法跟他不一样,他重一六,我重一九。包括解读三合星星的时候,小编也或多或少沾了些河图洛书的影子。比如,我最初接触星星跟很多读者一样,爱用“中天主星”“南斗星”“北斗星”解读,现在渐已抛弃这种解读。试图用“阴阳顺逆生死”的思维解读星星,这个知识跟河图洛书有点关系。但我不是河洛派紫微斗数哈。我跟他的四化套路很不一样的。只是受他的影响深一些。

河洛派的四化好像网上学的人不太多哈,相对于其他流派的四化有点小门小户的感觉。洪七公乃天下第一大帮帮主,徒子徒孙遍布大江南北,而黄药师手底下就八个徒弟,还死得死,残得残。但是,黄药师能跟洪七公打个平手。他的思想能使我受益,管门户大小干嘛?

对于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读者,我还是推荐大德山人的《紫微精诚》,这本书不是那种一开局就直接探讨紫微斗数星情的,而是先写天干地支之类最基础的东西。包括一些安星的知识。

小编是经常建议大家去研究安星基础。有些读者真去买一本安星的书籍来看了。如果有那种探讨安星源流的书籍可以买过来一读。即要谈及:为什么要这么安?为什么某颗星要顺时针安而非逆时针安?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若有这类书籍建议买一本来看看…

如果只是死板地教你怎么安的话,读也行,不读也行。以前有个网友听小编建议,买了一本安星的书籍,发截图给小编看了,小编看了一眼,回答道:这本书其实只写了三个字:照表安。如果买一本安星的书籍教你照表安,哪有软件来得快?这不是我们学安星的目的啊…别会错小编的意思了。为什么要这么安比如何安更加有助于学习。因为安星的过程中能折射“星情”。

而且安星学了之后,对紫微斗数的大致架构也就了解了。这个时候你再去琢磨一下网上说的星星分级的思想靠不靠谱。紫微斗数分年,月,日,时,四大星系,如果真把小星忽略了,你这是想忽略出生年呢,还是想忽略出生日呢?这不等于把八字的四柱给砍掉一两柱吗?

还有《紫微斗数全书》是要好好读的,毕竟我紫经典古籍不多,这是为数不多的古籍之一。常读常新。用来悟星情挺好,建议直接去读原文,这个比较原汁原味。名家注解可以有选择性地找几本读读。

至于四化的一四四诀,小编建议大家通过日常实践自己整理一份就得了。网上没有太好的一四四书籍流传,不痛不痒的阐述居多。可是有读者会说了,你这么建议不是搞笑嘛…都没掌握一四四诀,你让我实践一四四…本末倒置了。记住一点:如果试错能力强,纠错能力更强,又如何不可呢?摸着石头过河啊。错多了,就不容易错了。久经沙场而幸存下来的猛士哪一个不是伤痕累累?

但是,如果自己整理的话确实考验人的悟性和天分以及耐心。需要看非常非常多的案例与非常非常多的人的生平履历,反复比较考对,才能够整理出一套用起来比较灵的口诀。哪怕只提炼出一句断语,也需要下很多功夫,耗时非常漫长。口诀从命盘中来,再用之于命盘。

除却紫微斗数类的书籍,小编真的再次建议大家读读八字典籍《三命通会》,小编是喜欢考证典籍记载的生辰八字真伪的,我越考证越服万民英这老头。给大家看一张小编上周日刚考证到的图。

此是福建仙游郑纪祠堂保存的郑纪年谱碑。

年代非常久远的石碑上,郑纪的出生时间依然可见。

郑纪是明朝三朝元老,考证到这个时间后,小编下意识地去查《三命通会》,看看三命通会有无辑录郑纪的八字,万民英还真记载了郑纪的八字,且与郑纪祠堂保存的年谱碑所记时间一模一样。

丙子日辛卯时,子卯相刑,伤妻害子。年月同,主魁名,近侍之贵。寅午丑戌天干地支相合者,大贵。郑纪尚书癸丑、壬戌、丙子、辛卯。刘行素宪副丙子、辛卯。王履端进士丙申、庚寅。”–《三命通会》

万民英记载的八字,跟小编考证到的八字一模一样的太多了。我是真服他啊。

小编是不研究子平四柱的,没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其他,买《三命通会》就是把它当一个案例库。据说万民英先生记载了明朝1700多个达官显贵的案例…

就目前小编考证到的案例来看,《三命通会》里的案例大多靠谱。把书里头的八字转化一下就是紫微斗数命盘。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紫微斗数理论知识看看能否符合里头记载的人物生平。

这1700多位达官显贵身上难道仅有贵气一个标签嘛?当然不是。我们不必拘泥于书中作者写的八字档次分析上。标签可以无限拓展的。他们的仕途是沉浮的,他们也有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随便挑出一张案例,都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明朝的官场撕逼很严重哈,还可以用来研究职场斗法。

古例是要好好研究的。尤其是品人生顺逆吉凶档次时,更该好好研究一下古例。牛逼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三命通会古人命盘,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今人命盘,解释老外案例亦不在话下。

以前小编针对一些八字爱好者喷紫微斗数是伪学发了几句牢骚,我怀疑他们是把流传比较经典的紫微斗数理论往古例里套,结果套不进去,于是乎这“伪学”的帽子就扣上了。别说他们学八字的用一知半解的斗数理论套不进去,小编专门学紫微的最初也套不进去啊。

古例看得多了,有时候真会怀疑自己最初几年看的一些书的作者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看过盘子。书上的一些理论是不是他们脑袋瓜子随手一拍就写上去了。你看的案例越多,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不过,小编比较幸运啊,我身上有一个靠书本学习紫微斗数非常大的优点:“记性差”。如果记性太好的话,前期看到的那些思想就像后遗症一样,时不时地冒出来困扰你思维。

如果大家真去踏踏实实研究盖棺定论的古例,会发现非常多的多这种套不上的情况发生。咋办?跟一些八字爱好者一起喷紫微斗数是伪学啊?

给手机充电的经验我们都有哈。拿USB线去给Type-C口的手机充电,发现充不进去电,换根适配的充电线不就行了嘛?遇到套不进去的紫微斗数理论同样如此。把理论修正成为适配命主的生平履历不就行了吗?

郑纪那张案例,小编上周日才获取到,紫相局哈,小编去年年初写过“雄宿朝元”的个人见解。咋取的?寅宫有甲天干很重要。郑纪凑成小编写的这个大局,正部级高官。小编还曾写过君臣不义,说这应该有“事二主”之像,遇到这种状况需审疾病有无数量星,啥叫三朝元老?皇帝上司至少驾崩两个。他这是事三主了,皆中。这就是把USB线淘汰之后换上了Type-C快充的效果。

哈,我这还有快充beta版,快充1.0,快充2.0…而且还时不时地给自家理论安装补丁升级包。理论系统要适配当代命例,兼容古代及老外案例。

凭什么软件可以经常更新,而理论不可以呢?思维不是一样的嘛?胆子要肥啊,理论该修就修。就一个目的:没有最灵,只有更灵。

怕只怕很多学者在前人的理论思想前跪下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是许多喜好读书的人身上最坑的一点。

当然,你如果想修理论,还要做好被骂的准备。

2.后来小编不读书了…

学紫微斗数初期小编读了不少书,但是最近几年不读书了,因为很多书里写的东西太玄,太奥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学习效果不如直接去看盘子读人生平快速。

大家看到过小编曾经有几次针对“石中隐玉”这个格局发表过个人看法,取巨门忌。文中小编只是说了一个观点。如果说原因啊,大家会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我们来做一道推理题:

A.“”字在中国的汉语中,有隐匿,遮蔽,不显露,藏起来,暗暗,看不见之意。

B.巨门化忌称之为暗,巨门化禄为显

通过A与B我们能顺势推出来“石中隐玉”取巨门化禄这丫到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结论呢?编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我们总不能一边叫嚷着巨门化忌为暗,巨门化忌遮太阳之辉,一边又说石中隐玉这个隐字该取巨门化禄,纵然双标如老美,也不带这么干的。

关于石中隐玉这个问题,我们斗数圈的阵亡率极高,不信的话,大家可以现在就百度各家对石中隐玉的注解,阵亡率高得有点吓人。

可能,有读者会说,你就确定你这解释就对?流传广的那种解释就错?对,只能用巨门忌才能逻辑自洽。

前文说了哈要想修理论得做好被骂的准备。猜?小编说取巨门忌的时候有没有挨骂?哈,骂是没用的,我们得讲理。这个理如果讲不通,骂破喉咙都没用。理如果能讲通,不怕被骂。

小编也曾在这阵亡人群中。后来,偶然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阵亡了,读的书就更少了。因为照这种读法,读得越多,坑越多,那我读它干嘛啊?

发生这种事情后,小编想起来一个段子。

一群顶级名牌大学的物理学博士生在路上因为一个问题争执得不可开交。啥问题呢?“一滴水从万米高空掉下来,能不能砸死人?”

这群高智商人群各种物理口诀运用着,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计算,几个人为此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这时候,一位从没读过一天书的老头从这群天之骄子的身边路过,听到了几位大博士的讨论,忍不住插了一句嘴:“难道你们没有淋过雨嘛?”几位博士闻听老头如是说,一语惊醒梦中人,羞得面红耳赤,夺路而走……

曾以为这就是个段子,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可偏偏就发生了。一二年级小学生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却栽了,被绕进去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不能去苛责写书的人,因为没有完美的书籍,每本书都会有大大小小的bug点,但是,类似于“石中隐玉”这种大面积阵亡现象,是不是该仔细思考读者读书的模式了?读而不思,只能称之为“无聊之余打发时间”,斗地主岂不是更美?

非常简单的一个推理,为什么会被绕进去那么多人呢?因为多数书本都是用术语直接写结果啊。直接告诉你什么样的叫“石中隐玉”,神秘兮兮的,而不告诉你为什么,读书的人又有点懒或者是尚未入门的小白。

讲真的,小编非常厌倦去读那些“专业”或者“术语狂飙”的书籍,枯燥烧脑且不说,越专业可能就越容易绕进去。真不如闲扯淡。我们扯着扯着就把推理过程扯出来了。推理过程有没有bug也非常容易发现。

本文一开始写的林尔嘉的案例,如果没有前几周闲扯淡的小编偷鸡蛋的文章打头阵,突然来一句:财忌冲友之禄,富。或者写书的时候,突然就写了这个断语及结果,不作过多解释,是真能把不少人唠蒙圈。也是真有不少人死记硬背。嗯,如果我写一个错误相反的断语:财忌冲友之禄,穷,也应该会有不少人信。不问其中之因,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了。

死记这些口诀是没用的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内在道理或者每一句口诀推导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可能也就是一些读者读书读了很多却无法把理论落地的原因之一吧。书上一句断语通常会对应现实中的一个结果,我们不要去记断语或者结果,去琢磨为什么这局断语要对应这种结果,作者给出这种解释的因由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文末:本文是公元2022年第一篇,分享了两张案例,一张大富的案例,一张大贵的案例,沾沾他们的吉气,愿大家在2022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