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把目光从妇产圈转向翻译圈。
谈及翻译,我们第一反应便是:这定然是外语学得好的人才会做的工作啊。外语如果学得不好又怎么能胜任翻译这份工作呢?理,确实是这么个理。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学外语就不能做翻译啊。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
林纾,福建福州人,字琴南,号畏庐。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山北斗,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中国正式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第一人,其生前翻译了180余部西方文学作品,涵盖11个国家共计107个作者的作品。江湖人称“译界之王”。
在翻译圈有如此大的咖位且译著颇丰的人儿,怎么着也得像赵元任那样精通多国语言啊。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林纾穷其一生也不会一门外国语言。他听不懂外语,也看不懂外文文献。
话说,就这样一个没学过外语的人儿,怎么就一脚踏进了翻译圈了呢?
林纾其人,幼年家贫。生平有一大癖好就是:嗜书如命。其曾在书房画了一幅棺材,并在棺材附近题字曰:“读书则生,不读则入棺”。
没钱买书,便借书来读。久而久之,林纾借读书籍不下三四万卷之多。可谓是饱读诗书,林纾身上有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影子,希望有一天可以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想功名,功名却不想他。七赴科场皆不第,第七次落榜之后,倍受打击,从此不再执着于考进士,把注意力倾注到文学创作上来。林纾本人一直都是接触的中国古典文学,除却考功名,他最大的梦想要数做一个古文学家了。翻译是个啥?他根本不知道啊。
事情到了1897年有了转变,此年母亲病故不久,紧接着妻子亡故。林纾意志消沉。其好友魏翰和王寿昌为帮助林纾走出消沉困境,就撺掇着让林纾一起帮忙译书。林纾是再三推辞,而好友们再三请求林纾帮忙翻译外文著作。林纾也感觉自己并不识得洋人文字,怎么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呢?最后几个朋友出了一个点子:“懂洋文的人口译洋文文字,林纾的中文文采比较好,林纾负责将朋友口译的话语用中国的艺术文字阐述出来。”林纾应该算是对朋友口译过来的中文进行二次语言艺术加工。
琢磨出这个翻译的方式之后,他们翻译团队就开始了第一部外文小说翻译,是小仲马的《茶花女》(当时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据林纾的日记中说,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译者一边口译,林纾便一边进行语言艺术加工。4个小时,就可以码出6000字。林纾的6000字与我们白话文的6000字可不同,他用的是文言文翻译。他用文言文润色的速度近乎与口译者的速度同步。
因为林纾凄婉哀怨的语言风格是非常符合当时清末士人的口味。该书甫一出版,饱受好评,读书人争相购买。风靡晚清阅读圈。竟一时洛阳纸贵。
林纾的第一部译著大获成功之后,给了林纾很大信心。其对译书也愈发感兴趣了。在人生最后的一二十年,其翻译了许多西方经典小说名著。也是他率先向国人推介了西洋小说。
因为林纾是对口译者翻译出来的语言文字进行二次加工。所以,他这种翻译方式颇受当时乃至后世很多译者所诟病。声称林纾这不是正儿八经的翻译啊,最大的权力在于口译者。口译者如果出错,林纾也要跟着犯毛病了。
抛开诟病不谈,林纾翻译的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确实很受欢迎。
林纾译著在当时到底多受欢迎?
当时商务印书馆一般的稿子,稿费是每一千字2-3元。而林纾的稿子则是每一千字6元。而且每翻译一部出版社就收购一部。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林纾共译181部小说,每部约20万字左右。林纾十几年间的稿酬达20万银元。约合1995年的人民币1000万,除去与几位口译者分润,还剩余三四百万左右。这三四百万是1995年的参考值。1995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中国有多少百万富豪?有学者估计,林译小说的追捧度若放在我朝,妥妥滴作家富豪排行榜第一名。更关键的是:他只是二道翻译。而不是自己创作。
当时林纾有一个外号:“中央造币厂”。其好友–陈衍编纂的地方志–《福建通志》中收录了《林纾传》,在《林纾传》中,陈衍直接称林纾的书房是造币厂,言其只要能动就能生财,生财能力羡煞无数穷酸文人。
林纾的生财本事除了翻译之外,还有绘画。林纾当时也是一代名人,绘画的润金也是非常高的,约三四十块大洋一幅。
并不是林纾一身铜臭气。而是一大家子全靠林纾一个人养。养了自己孩子还要养其他好友的遗孤。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正所谓:“亲旧孤孀待哺多,山人无计奈他何。不增画润分何润,坐听饥寒作什么。”—-林纾卖画广告词
林纾画作
林纾的翻译之路在其晚年的时候,便开始走了下坡路。并非是因年老体衰。而是赶上了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废除文言文,全面推行白话文。而林纾一直都是以文言文翻译西方名著。这让深处新浪潮中的林纾饱受抨击。
有一个事件在中国近代文坛颇为轰动,即“双簧信事件”,这是中国近代文坛最著名的炒作事件。
1918年,为了提倡新文化运动,一些新潮知识分子在杂志期刊上述说白话文的好处,可是,这些新知识分子,多是二三十岁左右,初入江湖谁也不认识他们,话语权也比较弱,且他们只顾发文,也没人回应啊。咋办?于是乎他们想了一个损招:主动攻击旧派文学人物引战,撕起来,骂起来,就有看热闹的围观群众了,这样就能吸引眼球了。
于是乎,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成立的杂志《新青年》上唱双簧,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古文的行文方式给《新青年》写公开信陈述文言文之好处,抨击白话文,信中夸赞了林纾先生的古文。另一头,刘半农则以《新青年》编辑身份对钱玄同化名的“王敬轩”加以驳斥,并在驳斥中各种奚落林纾的译作毫无文学价值。
既然想扬刀立威,就拿最著名的古文代表人物开刀。而林纾是当时非常有声望的古文大师,桐城派古文的扛把子。所以,新派文化人瞄准了林纾。
如果林纾不搭理这些人也就算了。可是,林纾的脾气有点急躁。看到一些年轻人对自己明讥暗讽。也大为恼火:“年轻人不讲武德,不宣而战,群喷我这个近69岁的老人家。你们提倡你们的白话文,我写我的古文,井水不犯河水?根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事,我招你们惹你们了?借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这有意思嘛?”
林纾写文回击。林纾这一回击不要紧,新派青年群起而攻之。鲁迅,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大咖相继加入战局,古文派辜鸿铭等也加入论战。新文化运动中,写文骂林纾成了新派青年日常的快乐源泉。文坛自此无宁日。你方骂罢我方骂。博主互喷中场休息时,双方粉丝再互掐。
后来由郑振铎先生定性,再加上鲁迅先生对其人格攻击,林纾这“封建小丑”的黑锅就老老实实地背着吧。
林纾先生应该庆幸民国时期没有互联网。否则,那就是一场“网暴”。
《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
此事件,看似是几个文人在撕逼,但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8年林纾没沉住气与新文化代表人物互撕,导致新旧文化互相博弈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这场博弈继而导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导致了两年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这就是林纾没沉住气造成的巨大影响。
再加上林纾本身就是属于二道翻译,竟然能在翻译圈混得风生水起,让不少留过洋的文人眼红,新账旧账一起算。一些翻译上的bug也被无限放大,甚至可以以点及面,最终否决你整个人以及你所代表的文学流派。你林纾一无是处,啥也不是,不会外语还学人家做翻译?
新文化运动,大学校园是主阵地,年轻人多,喜欢追求新事物,所以,新派青年占据了上锋。最终,林纾被打倒了,跟着林纾一起倒下的还有中华古典文学。
我们国人行事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即:一刀切思想。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个样子:全面肯定西方文学,全盘否定中国古典文学。
“桐城妖孽”(周作人骂林纾语)
“亡国贱俘,选学谬种”(钱玄同骂林纾语)
大家看看,这已经不是政治和文化上的新旧博弈了,而是赤裸裸地人身攻击。
林纾到底是不是顽固派?严格地说:不是。他在新文化运动到来之前就曾提倡过白话。但是,这只是提倡。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求废除文言文,只用白话作为唯一通行语言。中华五千年文明所积淀的经典就这样被全部抹杀,废弃文言文,后世孩子会看不懂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的。这是林纾所反对的。
历史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我们回过头看,林纾当年的担忧不无道理。
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地守旧派。如果是守旧派又怎么会成为翻译西洋文学名著第一人呢?只是他想在向国人推介西方文学的时候,保留中国特有的风雅。所以,他用了文言文翻译。
近百年后,史学家对林纾背负的骂名给予相对公允的评价,即:冤。
日本有位作家:樽本照雄,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林纾冤案事件簿》。这是一本史料翔实的为林纾翻案的书籍。开篇序言就是《谩骂林纾的快乐》。逐一回击当年文坛对林纾的抨击谩骂。
网上有不少学者对新文化运动中“林纾”遭遇的谩骂进行了剖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们来欣赏一下林纾的案例。
福建民国史料引林纾讣闻。
林纾命盘
1.命宫为空宫对宫癸卯+巨机+火星。
关于文人像小编聊过很多了,略去。我们来聊聊林纾这命迁。若论紫微斗数中什么样的组合最能聊?巨机这种组合是要排前三的。以辛为最上。而林纾命盘是巨门自化权逢火星同宫。小编以前说过巨门忌不能算是真正的吵架口舌像。巨门权才厉害。为啥呢?因为吵架啊,这是一个“争话语权”的过程。巨门忌就是一个哑炮忌。话说,两人吵架,如果一人在那喋喋不休,而另一人一声不吭。这个架能吵多久?他骂由他骂,骂累了就不骂了。而化权不一样,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越吵越能互生情愫,越吵越上瘾。这才是祖传的吵架技术嘛。这是巨门权的威力,有吵架经验的人儿都知道。
问题是,林纾这个巨门权逢一火星。这个火星前文小编用白云大妈那段台词点出了在人性格上的显像即:急躁,耐不住性子,搂不住火,火急火燎。稍微有个诱因就能迸发出来。(这点,大家可以去看看关于林纾的相关史料,其人性子确实急躁。)
癸除了让巨门化权之外,还能够增加一人的艺术色彩。林纾之癸更逢鸾喜一线,其画画是非常厉害的。要不然怎么能收很高的润金呢?
有意思的是林纾的鸾喜逢文昌一线。大家猜?林纾在翻译的时候,最善于翻译什么片段?答:爱情。他翻译的作品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爱情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讲“言情者实居其半”。
林纾在翻译国外名著的时候,甚至是摸到了写爱情小说的诀窍:“言男女事,机轴只有两法,非两女争一男者,则两男争一女。”额…说白了,爱情小说的终极秘诀是:三角恋。
爱我的人对我痴心不悔,我却为我爱的人甘心一生伤悲。
爱我的人为我付出一切,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
好虐的样子……
关于鸾喜爱情的这个特质,小编以前写梁羽生的时候也谈过。新派武侠不再是一味寻仇复仇了,而是有几分风花雪月。这就是鸾喜。癸若逢鸾喜,更甚。今年小编扒到一个意大利老外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的案例。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是鸾喜跟空劫同,该作家的小说风格以缺少爱情而闻名。小编好奇施耐庵也有几分这种潜质。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曾获诺贝尔奖提名,他是作品最早被引进中国的意大利籍作家之一。)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出生证(生于公元1907年11月28日晨5:00)
鸾喜逢空劫,一空一劫还逢孤寡,这就是传说中的孤鸾寡雀。此人作品主题是缺少爱情。但是,此人是有婚姻的。
话说,林纾命迁线桃花星聚了那么多,有没有犯过桃花啊?这个真犯过。林纾老婆死了以后,翻译了《茶花女》,此书大火。北京八大胡同有一青楼名妓名曰:谢蝶仙,读了林译版《茶花女》泪流满面,倾慕林纾之高才。主动写信给林纾,想嫁给林纾…可是,林纾拒绝了。林纾好面子啊…北大老教授怎么可以娶名妓做老婆呢?后来谢蝶仙去世之后,林纾暗自悲伤了好一阵。林纾有文纪念此女。
2.左右放得极好。
左右三八四大数量星,一落宅一落仆,皆为物质宫位。这是小编所能想到的左右最佳配置。左右落官不如夹官。左右本是辅佐之职,一左一右夹我事业,这是事业真有辅弼之人。前文说,林纾不懂外语,却能成为翻译泰斗,这个左右三八居功至伟。别人帮他口译出来意思之后,他再二度翻译。当然,林纾的左右也变相地增加了他的粉丝量和资产像。
林纾之宅如何?
地劫+羊+武府+八座+左辅+武曲忌+武曲自化忌…这种组合如何?又是双忌又是地劫擎羊的,看似不妙啊。是啊,不算太妙。自化忌+地劫是有损像。只不过是不如对宫即子女宫受伤厉害。子女宫为我父之财。被双忌来冲,父财难守。幼年家赤贫。各论各的,八座,左辅的像有没有?有啊。后来不是发财了嘛?各有其像。再加财禄照命,美甚。
所以,林纾的朋友说他是造币厂还是有几分脉络可循的。
3.遭喷的癸卯限
我们前文写道,林纾本命就有点口舌是非像。但是,这个口舌是非,毕竟得有个吵架的对象啊。难道自己跟自己吵架啊?这个时候人际宫位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注意小编说的是人际宫位。人际宫位包括但不局限于奴仆。比如,跟上司,父母,兄弟姐妹,老公老婆,孩子,都可以吵架啊。谁规定非得跟别人吵架才叫吵架?
林纾运行癸卯限,直接走到了天机+巨门权+火星的位置。这是一个人格上的火药桶,来点诱因就能引爆。
此限,大限忌直接冲大运的交友叠本命的兄友,垂像。暗示,此限可能人际不佳。再考虑本命的巨门权+火星,可以往社交圈上琢磨了。但是,大限忌只是垂像。我们再用大运的交友四化一下看看,交友为一个戊天干,化禄自照,同时化忌入命。巨机同宫。大家注意交友化了一个天机忌。这个天机忌,小编前两周刚写过一人:廖宝珊。双簧信,这是圈套啊,机关。解释成危机也行。而且交友宫有一个偌大的飞廉星+指背。此星小编以前就写过,这是说闲话,绯闻,造谣的两颗比较重要的星。结果,林纾进了新文学阵营故意设下的圈套,爬不上来了。
这是这个大限的人际彼此互忌不佳之像。
为什么看大限就行了呢?新文化运动开始是从1915年开始,1918年新文化阵营开始拿林纾开刀,而且谩骂批判持续了好多年。甚至是林纾死后文化先锋们都没有放弃批判他。这个时间跨度大于一年。大限就可以解决。
有意思的是,林纾本命就是田宅武曲自化忌+左辅自化科+先天科忌同宫。小编以前老是爱写,科忌同宫或者科忌一条线,等着被骂吧。出名也没好名。别妄图用科来解忌,没用。这个观点以前也给大家用几个案例证明过。
小编的这种逻辑其实跟林纾当年的逻辑有点相似。
林纾:为什么在提倡白话文的同时非要消灭古文呢?为什么不能二者并存?
小编:为什么科忌同宫的同时非要用化科来消灭化忌呢?为什么不能二者并存呢?
林纾此限正好是命迁子田四大名气位互叠,且子女参与自化科忌。有意思的是这个壬天干的星情参与四化。壬啊,老古板,迂腐,守旧。林纾在此限背负的骂名恰恰就是:“守旧文学的卫道士。”壬干的星情应得严丝合缝。虽然,林纾本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守旧派,但是他依旧背负了“守旧老顽固”的骂名。不过,能因为守旧而背负那么大的骂名的案例,还是十分少见的。
更郁闷的一点是:林纾在此限去世。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这种骂名伴随着林纾近百年,也就最近几年才陆续有学者为林纾翻案。
纵使林纾一身骂名,但是,不通外语却以译著颇丰的著名翻译家的身份载入史册的,我们翻遍全球文学史翻译史,能找到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