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小编聊了一下中华老字号:恒顺香醋创始人–朱兆怀先生的案例。
见有网友说本公众号没分享过天梁在子的案例。来,本周分享一张天梁在子的盘子,没有小编对命盘的分析,只有命主生平简介。
因为公众号旧文口诀拿过来直接用,常读本公众号的读者,秒断且正确,必须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在百余年前,宁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这话意思是宁波童家,姚家,张家这三大家族的银子都可以用来砌墙了。总之,贼拉有钱。
这张家有一处产业在杭州非常著名–张同泰国药号,这是一座中华老字号药店,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山北路99号。这家老字号的创始人/发迹祖–张梅先生便出自宁波马径张家。
清嘉庆五年(1800年)张锦在杭州新宫桥下开设茂昌药号。仅单开铺面,职工八人左右。嘉庆十年,张锦盘进沈同泰药号而取名为张同泰。
后来,张锦之子–张梅继承父业,锐意改革,扩大规模,并立下“悉遵古法务尽其良,货真价实存心利济”店训。咸丰初,他花五千两白银购地4余亩,并广选各省道地药材,苦心经营管理,一举成为杭城有名的药店。
当时众多的中药铺在杭城兴起,零售、批发、坐堂看病……竞争十分激烈。然而这些药铺大都以零售和坐堂看病为主,鲜有批发药材的,若客户需求量较大,则需跑好多家药铺才能凑足,于是张同泰决定以专做药材批发为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营之路。周边以及外埠的许多小药铺,纷纷来此购买药材、成药,一次解决,非常方便。张同泰恰好抓住了这一机遇,开始了中药材的批发,同时也兼营零售。
张梅先生族谱:生于嘉庆十八年癸酉五月二十二日午时
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给张同泰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些周边以及外埠的小药铺纷纷托“航船”的人去张同泰进药材、饮片。后来张同泰在靴儿河下等地增开益元参号(杭州第一家参茸补品店)。张梅注重道地药材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张同泰生产各种丸散,膏丹,药酒,在杭嘉湖一带享有盛名,和胡庆余堂,叶种德堂齐名号杭州三大药堂。且张同泰比胡庆余堂早开70余年。若说,张锦是张同泰立基之祖,那么张梅便是发迹之祖。张梅比他父亲会经营。
据传张梅其人经营极具诚信,且运用资金能力极强。他赚的银子可不是拉回老家砌墙了,这与张梅的理财观点极度相违。其常自语:“有财而壅而积之,是自弃其财也。吾有财而得其用,财乃为吾有知”。这话意思是:把钱存起来等于不要钱,把资金流动起来,这是钱生钱。众所周知,资金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张公深谙此道。
张梅深知,药材的好坏、用药的精准,关系着病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危,同时也是药店信誉的保证和长久经营的基础,因此他对这道关把得非常严格,务求药材“道地”,保证童叟无欺。因此,店中成员都以诚信为本。张同泰有自己的药材加工作坊,工艺上特别讲究。原货进店验收后,选以良工精制,由老师傅严格把关。 “张同泰”不但自制药丸,还聘请名医坐堂看病,且在药材的包装纸上,每个配出的药材上都印有所配药的药名,说明其药性,以及此药和什么食物合在一起对身体有利或有害。后来,干脆整理编印,出版送人。书有《同泰养生方道》、《张同泰药方集》、《张同泰号丸散膏丹目录》等,民间至今还有收藏流传。
因张梅经营有道,积聚大量财富。后向朝廷捐输饷银7万两,朝廷赏给他一个五品的虚衔功名。那可是七万两啊,说捐就捐了,当时一个知县一年俸禄不足百两。
至今张同泰名医国药馆在杭州当地依旧享有极高声誉,依旧保留着每逢腊八施粥,端午施香囊的传统。好像里头的中医生也是比较难预约的,得排队。
张同泰腊八节免费施粥,杭州市民排队领粥。
文末:偷蛋+友军送弹药,闪人….